中国疾病
网站地图
RSS订阅
匿名投稿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特色小吃

人文凉山西昌“黄包子”:那些年最火的美食一个时代讲述一代人的“芳华

作者:fanfan 来源:未知 日期:2018-8-3 17:21:42 人气: 标签:小吃店名字大全
导读:1984年4月,西昌大通楼下,一家以卖包子和米粉为主的小吃店开张了,它的名字叫作:“黄包子”。因包子选料严格,制作精细,口味纯正,生意逐渐红火起来。一直到19…

  1984年4月,西昌大通楼下,一家以卖包子和米粉为主的小吃店开张了,它的名字叫作:“黄包子”。因包子选料严格,制作精细,口味纯正,生意逐渐红火起来。一直到1999年3月关门歇业为止,在它短暂的15个年头的历史中,“黄包子”就是生意红火的代名词。

  有多红火?跟你这么说吧,那时候的西昌城,几乎是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现在40岁往上的西昌人,恐怕都吃过“黄包子”吧?

  那个时候,要想吃到“黄包子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不管你什么时候去,永远都没有空位,你得耐心排队。而且还要早点,过了下午两点就卖光了。慕名而来的人太多太多,经常堵塞门口的交通,以至于“黄包子”不得不聘用专人只管摆放顾客的自行车……

  34年过去了,现在用历史的眼光回头审视“黄包子”,它诞生于的大潮中,是的必然产物。它的全部价值就在于:折射了初期西昌个体经济的发展过程。

  “黄包子”是一家以卖包子和米粉为主的小吃店,于1984年4月,在西昌大通楼下开张。因包子选料严格,制作精细,口味纯正,从开张之日起到1999年3月关门歇业为止的15年时间里,“黄包子”是生意红火的代名词。那时候的西昌城,几乎是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现在40岁往上的西昌都吃过“黄包子”,且直到今天,回想起来,大家仍赞不绝口。

  2018年6月的成都,闷热潮湿。在人民公园的一张茶桌边,77岁的谯营矍铄,他信誓旦旦地说:“从一开始的谋划,到中间的经营,再到最后的关门歇业,我都参与其中,所以我介绍的情况基本上正确。”

  1984年,黄淑芳在当时的西昌县饮食服务公司所属的“综合小吃”(现大巷口“鼎新”)任售票员;谯营在州邮政局工作。夫妻二人每月工资加起来不到一百元。当时除了三个读书的娃娃,还要加上黄淑芳的父母,一家7口人,每月区区几十元,日子过得实在有些。

  所以早在1979年的时候,黄淑芳就有了干个体的想法,但因谯营的反对而作罢。谯营当兵出身,复原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正式工作,这让他倍加珍惜工作岗位。黄淑芳要离开单位干个体,谯营自然是担心了。

  我们知道,始于1978年,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的。1984年,是后的第5个年头了。这一年,身份证制度正式实施;这一年,中国女排在美国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女排决赛中,以三比零战胜美国队,夺得奥运会金牌,并赢得世界女排大赛“三连冠”的荣誉;这一年,新中国第五次阅兵式在举行,“小平您好!”横标的出现在队伍中……

  这一年的10月20日,十二届三中全会举行,会议通过《中央关于经济体制的决定》;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强调,中国实行对外政策长期不变,内不会变,下个世纪前50年不会变,后50年也难以改变……

  1984年,大潮汹涌澎湃。黄淑芳所在的单位--国营综合小吃也有很多职工停薪留职出去了。黄淑芳再一次萌生了干个体的念头,这一次,谯营没有反对。于是她与单位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,商量到具体干什么,全家人出奇地达成一致:小吃店!

  一是因为小吃店投入资金相对来说较少,当时一家人根本没什么存款;二是资金周转快,开小吃店都是现金交易,虽然小本经营但资金周转特别快;三是黄淑芳的父母以前经营过小吃店,不但有经验而且还有做包子的家传手艺。

  1984年,黄淑芳在大通楼下,现在的瓮城东城门租到一个铺面。 凉山日报全记者 钟玉成 摄

  谯营有位忘年交--杨伯伯还主动帮忙联系经营场地。最后在大通楼下,现在的瓮城东城门那里租到一个铺面,面积约20平方米左右,实在不算大,租金每月50元。

  全家人东凑西凑,凑了300元钱,又找朋友借了1000元,就这1300元开始起步。谯营记得非常清楚,桌子凳子都是在“国营综合小吃”买旧的,桌子5元一张,凳子2元一根。

  给小吃店取名字的时候,很费了一番周折,全家人七嘴八舌很难达成一致。那位帮忙联系经营场地的杨伯伯听说后,沉思一阵,说叫“洞天小吃”最好了。“洞”者,城门洞也;“天”者从天而降、出其不意、味道不凡也。

  黄淑芳与谯营斟酌半天,感觉好是好,就是觉得口气太大,心里没底。包子是北方人平日里常吃的一种面食,北方人可以一日三餐都吃包子,而在南方,包子通常是人们作为早餐的一种食物。谯营和黄淑芳对小吃店根本没有必胜把握,所以夫妻二人只想这名字简单、好记就行了。最后一商量,干脆就叫“黄包子”吧。

  “洞天小吃”也好,“黄包子”也罢,黄淑芳的小吃店在大潮冲击下红火起来是必然的。只是这个“黄包子”,是被贫困着追上大潮的--说它“生于忧患”再恰当不过。

  当时在大通楼下面、现在的瓮城就有4家小吃店。“黄包子”是开得最晚的一家,没有固定的客户,没有任何知名度,所以生意并不尽如人意。

  “黄包子”主营的就是包子,有二两一个的大包子(分肉馅和糖馅的)和每笼8个的小笼包两种,其余还有稀饭和米粉。

  大包子不分肉馅和糖馅,一律2角钱一个;小笼包1元6角钱一笼;鲜肉臊子米粉2元5角一碗。总之都是些涓涓细流似的流水帐,全靠日积月累。可是,20平方的经营面积,3张桌子还经常空着一半,每天营业到下午4点过,20多斤面粉的包子还有剩余。

  店里没有聘用员工,也没有必要。黄淑芳,黄淑芳的父母,总共就3个人,也绰绰有余。谯营白天忙自己的工作,晚上去找点兼职的活,后来买了台二手的前苏联生产的轿车跑出租,挣点钱补贴家用,基本上与“黄包子”无交集。

  尽管这样,一个月下来,除去成本就只够交房租。黄淑芳没有气馁,没有犹豫,因为她眼前只有一条,那就是。下去还能盼来希望,否则,单是那1000元的外债就足以压垮一家人了。

  那段时间,一家人相互鼓励,咬牙。黄淑芳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,打开店门开始忙碌,跟着就是已经60多岁的父母亲也会来到店里忙里忙外。忙到下午2点左右,关了店门,还要再忙碌一个多小时才能回家。而谯营也不轻松,白天忙完自己的工作,胡乱吃口饭就开车来到“二岗亭”守候着,回到家,黄淑芳已经起床到店里去了。夫妻二人往往十天半个月见不上一面。

  生长在上世纪50至90年代的人,都会对自家和学校、单位使用过的蜂窝煤有难忘的印象。凉山日报全记者 钟玉成 摄

  最初,店里烧的是柴,都是在“四牌楼”买的。后来改成烧煤,原因很简单,煤比柴便宜。但是煤要到“袁家山”去拉,而且都是散煤,拉回来还得加工成蜂窝煤。为了节约开支,这些都是谯营自己干。

  回头客逐渐多了起来,3张桌子常常坐满,20斤面粉到下午2点左右就卖完……人手逐渐短缺,黄淑芳的弟弟前来加盟,谯营的一个侄女儿也来到店里。

  一年下来,除去成本,还了当初借的1000元,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,还给三个娃娃每人买了一套新衣服。就是说,虽然没赚什么钱,但是没有亏,这就是胜利。这让黄淑芳很兴奋,更让一家人坚定了信心。

  第二年,知道“黄包子”的人越来越多,每天20斤面粉逐渐增加到30斤、40斤、50斤,仅有的3张桌子不够坐了,更多的人干脆蹲在店门口就开吃。也就是从这一年起,店里的人开始有了“工资”。年底结算,有了好几千元的盈余。

  那一年,每天要卖出超过80斤的面粉。前来就餐的客人络绎不绝,3张桌子根本就不够坐,店里开始外聘员工,从年初的7人增加到10人。女人性饥渴的八大表现谯营卖了二手的前苏联轿车,也回到店里帮忙。

  那个年代,自行车是唯一的代步工具。“黄包子”门前停满了客人的自行车,经常堵塞交通。没办法,黄淑芳以每月40元的工资,聘请专门人员摆放客人的自行车。1986年,绝大多数人每月工资也就区区几十元而已。

  1990年,“黄包子”搬迁到对面,也就是现在瓮城的对面,当时的“河管会”里面。面积差不多有80个平方,分为大堂和厨房、住房,后面还有40平方米的坝子。除了前面的5张桌子,坝子里还摆了8张。租金是每月800元,后来涨到每月1200元。相应的,大包子从每个2角涨到5角。

  从这一年开始,“黄包子”名噪一时。其标志是有了预定客户,开始了订单生产模式。当时的“铸造厂”每天预定200个大包子,河东三小每天预定1000个。

  1994年,邛海边的核桃村来了一个摄制组,拍摄一部古装电影。剧组每天预订2000个大包子。这一时期,“黄包子”走到了顶峰。

  谯营总结说:没有黄淑芳的坚毅与,也就没有后来的“黄包子”了,是黄淑芳的成就了“黄包子”。

  我们知道,单就包子来说,它不像面条那样,清楚地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类,包子的地域界限并不分明。如果非要做个区分,那么北方的包子一般来说有以下特点:

  首先在包子馅料食材的选择上,北方的包子更为粗犷。如胡萝卜、海带、粉丝、鸡蛋、茄子、豆干、酸菜均可以入馅,可酥烂、可生脆,随机性较大,究其原因,还是入馅的食材实在太多,所以包子的口味自然是五花八门的。

  其次,北方的包子老面的厚实以及面香是一绝。它讲究的是面和馅的完美结合。不像南方的包子,讲究的是皮薄馅满。

  第三,在形式上,北方包子不太讲究样式,所谓“包子有肉不在褶上”,除了大,几乎没有样式上的什么花样翻新。不像南方的包子,小巧玲珑、婀娜多姿,干脆就是一件艺术品。

  “汁”的多少是评价一个包子好坏的标准。所以,“肉皮冻”的运用就在包子中显得特别重要,要知道肉皮冻虽然是汁的重要来源,此外蛋清的运用也可以使肉包保持一种水润的口感。另一汁为蘸料,一般佐以米醋,减弱肉的油腻,提升面粉的口感。考究些的,还可以在醋中配以姜丝,自然这种吃法比较适合蟹肉汤包或者是虾肉汤包的气质,此外姜和海鲜的温寒性存在着互补性,也符合饮食科学。

  再说“热”,热蒸气是南方包子的生命线,南方包子永远不是以果腹为最终目的的,所以在南方潮湿空气里氤氲出来的包子对于水分含量有其特殊要求。面团只有在热蒸气的参与下才显其活泛的质地。此外,“热”是肉包子汁水涌动的充分条件,当一个汁水饱胀的肉包子晾凉再吃时,你就会尝到一个个凝结的油腻肥膘肉块。全然失去了一个肉包的“汁”的灵动感。

  “黄包子”的包子属于北方包子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其实从地域上来说,四川应该属于北方,因为地处长江以北,因为四川话属于北方语系……

  当然这些都不是“黄包子”的包子属于北方包子的根本理由。“黄包子”的包子,没有南方包子“汁”、“薄”、“热”的三大特征。到是和北方包子的所有特征相符合。“黄包子”无论是大包子还是小笼包,除了糖馅的,几乎全部是鲜肉馅的,也就是北方的大葱鲜肉包子--著名的庆丰包子铺的招牌产品。

  先说选料严格。黄包子的猪板油、猪肉都是定点采购,猪肉当时是每斤7元的“高价”了;面粉直接从河南发货过来;大葱必须是当天从地里拔出来的,否则不要。

  再说制作精细。“黄包子”一直人工发面、纯碱中和。什么自发面,什么酵母发面,“黄包子”统统在外。从最初的每天20斤面粉,到后来的每天120斤,都是人工和面、发面、人工纯碱中和,然后硬生生揉出来的。

  这揉面可是个力气活,最初是黄淑芳和60多岁的父母换着揉;往往2、3个小时揉下来,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。后来实在没办法,只好高薪聘请一位白案师傅。

  黄淑芳的母亲兑碱,这是技术活,碱掺多了,面发黄死硬;碱掺少了,面会发酸发黏。多多少少,都会直接影响到包子的质量。黄淑芳的母亲从未出过差错。

  “黄包子”还有一道工序,就是捡猪毛。猪肉买回来自然是先要把猪毛整干净。但即使是这样,还是在猪肉剁碎后设置了一道工序,仔细检查还有没有猪毛没捡干净。

  最后说说口味纯正。“黄包子”的所有产品、特别是包子,没有一样是过夜的。新鲜的食材、过于老套的操作程序,以及严格遵循的不过夜的呆板,都让“黄包子”的包子与众不同。

  “家住老城区北街、今年53岁的刘先生回忆他吃过的“黄包子”时说:“虽有咸鲜的复合口感,却不会五花肉的那份肥腻的肉香。再加之姜汁的提味作用,总会让你在回味时在口中留下一份丝丝的沁人凉意。”

  其实,要做到“选料严格、制作精细、口味纯正”并不难,前提是只要你足够专注,这就是“黄包子”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。

  6月24日,临近中午,成都人民公园茶桌边的谯营,低着头,在一张稿签纸上、一丝不苟地画着当年“黄包子”的地理。看他专注的样子,仿佛真的穿越回到了当年。

  这一年的10月1日,首都举行国庆50周年盛大阅兵式;这一年,中美签署我国“入世”双边协议;这一年,国务院通过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》并予发布……

  这一年,黄淑芳57岁。三个娃娃有两个已经有了工作。经过15个年头的辛苦经营,家里有了一定的积蓄。黄淑芳办理了正式退休手续,每月能领到一笔退休费;谯营也快到退休年龄。年龄大、“做不动”是一个原因,最主要的原因是已经摆脱了贫困,没有了继续做下去的“动力”了。

  “黄包子”的全部历史就是15年,有句古话叫作“生于忧患、死于安乐”,这句话用来描述“黄包子”是最恰当不过的了。

  如果将“黄包子”有偿转让,按照当时的市场情况,单是无形资产这一块,保守估计5万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但是黄淑芳和谯营没有这样做,原因很简单:实在是不想毁了“黄包子”这个品牌。

  在他们看来,“黄包子”就是他们这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,是一段流传青史的辉煌传记。将这些换成钱,这不是生意,这是!

  在成都太古里的一家咖啡馆里,39岁的张世辉回忆起儿时的时光,两眼泪花闪闪。他从5岁起就吃“黄包子”,一直吃到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离开西昌。他说:“黄包子”代表了一个时代,“黄包子”就是他青春的代名词。

  本文由 325游戏(m.325games.com)整理发布

本文网址:
共有: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
发表评论
姓 名: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