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疾病
网站地图
RSS订阅
匿名投稿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特色小吃

一管竹筒饭 炙烤成乡愁

作者:fanfan 来源:未知 日期:2019-1-19 15:59:28 人气: 标签:烤竹筒饭
导读:箪,本义是指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。可这“箪”是什么样子呢?武义朋友说,可到郭洞看看,或许那里的竹筒饭能给出答案。时代变迁,郭洞其实现在已经是一个景区的概…

  箪,本义是指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。可这“箪”是什么样子呢?武义朋友说,可到郭洞看看,或许那里的竹筒饭能给出答案。

  时代变迁,郭洞其实现在已经是一个景区的概念。从行政区划来讲,它早已分为郭下、郭上两个行政村。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家族——何家。郭上为兄、郭下为弟。而人们现在所到的郭洞,大凡是指郭下村。

  竹筒饭是郭上、郭下村共同的记忆。而郭下村占据地理,依着聪慧,把祖先的竹筒饭进行了改良,成为一道产业,全村现已有13家竹筒饭农家乐。

  何尼平的农家乐就开在村口。他的吆喝声,让我们驻足。店门口,妻子如正在烧烤一排竹筒,竹筒在炉火当中,渐渐变色,一股清香扑鼻而来。

  45岁的何尼平,农家乐已开了14年。他下巴留着一撮小胡子,完全不像农民,俨然已是饭店老板的模样。

  “最好吃的饭,就得用最新鲜的竹。我带你们上山砍根新鲜毛竹下来烧烧。”何尼平热情地接待了我们,他说,他可以给我们吃最新鲜、好吃的竹筒饭。

  “这竹筒饭,我们是祖祖辈辈都吃。我小时候也吃。山里人到山上干活远,基本上中午不回家吃午饭,把饭装进竹筒里,风吹不到,雨打不着的,凉了就扔进火堆里热一热就好吃了。这是山里人的小聪明。”何尼平说。

  龙山植被茂密,没几步,就遇到成片的竹林。何尼平东瞧瞧西摸摸,忙着寻竹。“长着白毛的竹子,不能选,太嫩了;青里透黑的更不能要,竹子老了,水份不足,容易一烧就裂;像这根两年左右生的竹子是最好的,年轻力盛,竹香味浓。”何尼平嘴上如数家珍,手也没闲着,他瞄准了一根直径10厘米左右的毛竹。

  已近中午,何尼平在何氏祠值班的老父亲何振根,也回家吃中饭。他告诉我们,何家是从元代搬迁而来,祖上认为郭洞“山不深而饶竹木之富,水不大而尽烟云之态,是不败之地”,就把家从县城搬到郭洞,现在已有700多年。

  何尼平正在用锯子锯着竹子,留着两个竹节,就是一个竹筒了。再把竹节的一端,凿个小口,递给站在一旁的妻子。如早以准备好一碗碗的搭配着大米、瘦肉、蚕豆、玉米、水和梅干菜的原料;她接过竹筒后,用一个漏斗,把这些原料倒入竹筒当中,塞上竹塞,上火烤制。

  “最的是烤制这一步。火的大小、翻转力道、速度的均匀,都直接影响到了竹筒饭的口感。”何尼平自己坐在烤炉旁,慢慢地旋转着竹筒,半个来小时,一缕清香扑鼻,何大厨宣布:“饭熟了!”

  找来柴刀剖开,饭香、肉香、竹香、梅干菜香一起迎面扑来。“10元,都卖了10来年了!”何尼平说,竹筒饭是郭洞的特色,所以他们一直保持稳定的价格。

  何尼平说,刚刚开始做竹筒饭时,他是一筒一筒试吃出来的,咸淡、火候,“装进去了,要出来是才能发现咸淡、味道,这也是盲厨呀!根本没法改。”

  翻字典,所谓“一箪食”的“箪”,本义就指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。中国多竹,在陶器都十分珍贵的年代里,竹子理所当然,成为人们最好的盛器,盛饭、盛水、盛酒都有之。

  回家找资料、翻古书,发现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炙法第八十》就有记载,最早的“筒炙”菜是将肉馅敷在竹筒上用明火烘烤而成。而宋代范成大的《桂海虞衡志·志器》也记有“竹釜”:“截大竹筒以当铛鼎,食物熟而竹不熠,盖物理自尔,非异也。”

  到了清代,“竹釜”更是盛行。清代学者陈鼎在《滇游记》中说:腾越铁少,土人以毛竹截断,实米其中,炽火畏之,竹焦而饭熟,甚香美。

  郭洞自何家定居于此,人文鼎盛。仅明清两朝,就考出贡生10名,增广生14名,禀膳生10名,李金柱副省长府县秀才114名。人才辈出,会不会带入清代已盛行的“竹釜”,我们不得而知。

  只是郭洞有着几千亩的竹林,竹林悠悠,支撑着竹筒饭能代代飘香,在物质匮乏年代,成为盛具;在物质丰盛时代,丰富着生活。

  

关键词:烤竹筒饭
本文网址:
共有: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
发表评论
姓 名: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