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疾病
网站地图
RSS订阅
匿名投稿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驴友故事

记者手机里最不舍得删的照片山里人走进

作者:fanfan 来源:未知 日期:2021-3-23 15:05:22 人气: 标签:云南驴友混帐门照片
导读:这个相册名叫“大湾”,是大别山腹地——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一个小山村的名字,记录的是记者与这里的。2月25日,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隆重举行。记者…

  这个相册名叫“大湾”,是大别山腹地——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一个小山村的名字,记录的是记者与这里的。

  2月25日,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隆重举行。记者通过手机观看了直播,大礼堂的台上,一个相册里的老熟人跃入眼帘——大湾村党总支何家枝。她代表大湾村接过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章。

  这一刻,心潮澎湃!4年前,记者曾经在这个山村8个月,而后的日子更是数次用脚步丈量这里。兴奋之余,记者又一次打开了这个相册,刹那间回忆如同潮水般涌来。

  “大湾好风景,出门就是岭,不是石头绊了脚,就是茅草割了颈。”初来乍到,记者就听过这句顺口溜。村里的干部群众为了摆脱贫困奋斗了几十年,但直到2014年底,全村37个村民组928户3348人中,仍有554人未脱贫,贫困发生率近17%。

  当时记者不解,房屋的主人——七旬老汉陈泽申拍着大腿叹气:“还不是穷怕了嘛!”原来,十多年前,他独子去世、儿媳改嫁、老伴一病不起。陈泽申手足无措,请来“风水先生”。“穷改门,富迁坟,你这门朝向有问题!”依着“风水先生”的意见,陈泽申拆墙砌砖扒门。改了门并没有改变命运,华晨宇爸爸华福雄此后老伴撒手人寰,剩下他和未成年的孙子。

  拼版照片:左图为2017年10月17日,陈泽申手持,在口的山坡上赶羊(记者陈诺 摄)右图为2020年4月16日,陈泽申在大湾村茶产业扶贫里加工春茶。(记者刘军喜 摄)

  现在这位老汉,与过去判若两人。他摘掉了“贫困帽”,穿上了工作服,成为当地茶厂的一名正式员工,日子越过越好。

  拼版照片:左上图为2017年8月23日,记者蹚水去农户家采访。左下图为2017年7月27日,记者乘车行驶在大湾村沙土面上。右图为2020年12月20日记者拍摄的大湾村山上的盘山道(记者陈诺 摄)

  最初行走大湾村,是个体力活——寻找大山深处的人家,要蹚水过河、走泥巴……渐渐的,哪怕是这里最高的山,也通上了宽敞的水泥,成为游客观山赏景的“网红大道”。

  拼版照片:左上图为2017年8月23日,杨俊杰在自家的毛坯房间里吃早饭,看电视。左下图为记者与杨俊杰一家合影。右上图为杨俊杰家新开的农家乐和土特产店。右中图为农家乐住宿房间内景。(记者陈诺 摄)右下图为杨俊杰用相机拍照。(记者周牧 摄)

  4年前的暑假,去见杨俊杰,记者卷起裤脚、换上拖鞋,经过一条小溪,再半个小时山。他和姐姐跟着爸妈在大山深处的养鸡场里,若下雨溪水暴涨,只能留下来和鸡苗过夜,整个夏天他唯一的娱乐依靠的不过是一台布满雪花点的老电视。

  渐渐的,他长成小伙子了,会摆弄相机,还会帮爸妈分担家务。靠着小额扶贫贷款,他们一家开起农家乐,经营土特产,听说节假日天天爆满。

  拼版照片:左图为2017年8月29日,记者在一户农家中拍摄的土灶台。右图为2020年4月3日,记者在一户农家中拍摄的新灶台。(记者陈诺 摄)

  一方灶台,烟火味总是美好的回忆。记者曾经走进大湾村的农家后厨,被烟熏火燎逼出眼泪。渐渐地,山里人家也有了现代化厨房,燃气灶、电饭锅、油烟机,统统配齐。

  拼版照片:左图为2017年8月29日,记者拍摄的一个农户家的午饭食材。右图为农家如今餐桌上的丰盛食材。(记者陈诺 摄)

  记者在大湾村见识过一顿简单到寒酸的午餐,自家地里摘几根丝瓜、几条豆角,配上残羹冷炙,便可动筷子了。渐渐地,大别山里的餐桌上愈加丰盛,一抹农家味自带幸福香,用村民的话说:“过去烧菜用猪油只敢拿筷子蘸,现在都直接上锅铲。”

  拼版照片:上图为2017年记者拍摄的一个农户家的橱柜。下图为2019年记者拍摄一个农户家的客厅橱柜。(记者陈诺 摄)

  曾几何时,大湾村不少人家的橱柜尘封着时光的味道,打开后空空如也。渐渐地,日子好了,橱柜满了,有些人家将它们打造成土特产的陈列柜,欢迎往来游客“打卡”。

  拼版照片:上图为2017年10月10日,记者拍摄的大湾村村景。下图为2020年8月18日,大湾村的边售卖特产的小木屋。(记者陈诺 摄)

  山里一度是寂寞的。有村民告诉记者,过去他们“怕生”,村里来一辆小轿车,大伙儿都要盯着看上许久。渐渐地,村里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,大巴车、小轿车穿梭不息,大伙儿知道,车上下来的都是客人,一座座小木屋是他们售卖土特产的“前沿阵地”——有人的地方,就有商机。

  拼版照片:上图为2017年7月26日,记者拍摄的大湾村老宅。下图为2020年12月29日,修旧如旧的老宅门口,大湾村民在排练舞蹈。(记者陈诺 摄)

  家家户户搬入新居,老房子“闲”下来了。村民们一合计,就让它们修旧如旧,保留一份过去的记忆,这样就不会忘记来时的。

  拼版照片:左图为2017年8月1日,记者拍摄的老宅内景。右图为2019年10月31日,老宅换了模样。(记者陈诺 摄)

  大湾村有历史。当地村民铲掉青苔,拂去历史灰尘,保存下来的遗迹被打造成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。渐渐地,大湾成为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一部分。

  拼版照片:上图为2017年8月1日,记者拍摄的大湾村夜景。(记者陈诺 摄)下图为大湾村7岁女孩汪程拍摄的妈妈跳广场舞。

  的8个月里,记者曾经无数次“吐槽”山里的夜晚太安静,笑称“《》一结束,大山就睡了。”渐渐地,深山也有“夜生活”,新建的村民文化广场上,“热闹”“喧嚣”这些原本不属于这里的词,记者都用上了。去领的何就是位广场舞“达人”,记者在入夜的广场上,见过她最青春、最欢乐的样子。

  2018年大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32元,实现整村脱贫出列。2019年,大湾村开通5G信号,2020年村里发展起漂流项目,过境游客超过35万人次。今天的大湾村,让记者既熟悉又陌生,熟悉在这里的人,陌生在这里的变化。

  拼版照片:左上图为2019年建设中的扶贫安置点之一。左下图为大湾村卫生院内景。右上图为大湾村茶厂航拍画面。右下图为大湾村振风超市货架。(记者陈诺 摄)

  变化来源于好政策,落实政策让村民搬迁住新房、看病不再愁,创新政策让致富有动力。村民们说,党和的好政策解决了自己最大的问题、最重的负担,现在就有信心搞好发展、培养好孩子了。

  拼版照片:左上图为大湾村中的光伏电站。左下图为光伏板下种植的灵芝。右上图为大湾村茶园。右下图为大湾村村民种植的中药材。(记者陈诺 摄)

  变化来源于绿色发展,现在,大湾村家家户户架起光伏板,“晒”着太阳赚钱,过上了“山上种茶、家中迎客,白天忙活、晚上数钱”的日子。他们说,过去“一年吃不了一顿肉,人人肌瘦脸发黄”,现在“远近出门车轮滚,家家处处地生金”。

  拼版照片:左上图为2017年7月31日,余静在转移危房群众现场。(记者陈诺 摄)左下图为2017年10月27日,余静(中)作为十九大代表回到大湾村与村民交流。(记者刘军喜 摄)右上图为2020年3月20日,余静(中)在指导村民种植茶树。(记者周牧 摄)右下图为2017年8月2日,余静在与女儿视频通话。(记者陈诺 摄)

  变化更来源于奋斗,这里每个人都了不起。驻村第一、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如今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,她那句“大湾村一户不脱贫,我不撤岗”依旧铿锵。这是她驻村的第六年了,记者虽与她交流很多,却依旧“琢磨不透”她:台风天转移危房群众现场,她是提着凉席走夜的女汉子;复工复产的春种地里,她是脸庞黑红的农民;向村民起政策时,她是最会循循善诱的女老师;每天给远在县城的女儿视频时,她又变身最温柔的母亲。

  今天的陈泽申,早已搬入新居,再没有动过改门的念头。记者再问他的“门道”,“好运气就在手里攥着咧”,他手一摊——这双手饱经沧桑,却如同这里的每一双手,凝聚着磅礴的力量。

  

本文网址:
下一篇:没有资料
共有: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
发表评论
姓 名:
验证码: